“今年9月开学起到现在,企业进校园的宣讲会,基本每天一两场。”昨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处长袁翔说,早在上学期,就有一些明年毕业的学生定下了工作。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就业季再临,人社部最新信息显示,明年起高校毕业生将突破800万人。在求职这一双向选择过程中,三道思考题也放在了2018届毕业生面前:选国企还是选外企,去一线还是去二三线,重起薪还是看成长性?
来自一线的数据和调查给出了新的答案。
“重国企、轻民企”观念逐渐淡化
“几年前,我校毕业生去外企的比例最高达35%以上,这两年这个数据是20%左右;去国企就业的人数比例成了‘大头’,约占30%。”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给出对比鲜明的数据。
他分析原因:一是就校内而言,学校近年来推进就业引导工程,引导毕业生进入服务国家战略的行业; 二是就业服务更加聚焦和精准,帮助更多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企业,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例如,按照不同省市、不同行业系统等开设专场宣讲,目前国资系统、中建系统等企业均通过这一方式与学生交流。
当被问及学生选择是否受到“外企落潮”因素影响,徐迅予以否定,在他看来,目前外企岗位数量和质量并未有所下降。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近年来国企不断发展,在人员培训、发展空间、薪酬体系等原本相较于外企的“短板”领域,均迎头赶上;同时,“国企更稳定”的人群普遍心理认知,也让其更有吸引力。这只“市场之手”决定和推动着学生就业选择时理念的变化。
记者获悉,本月15日,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将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截至目前已有1100多家用人单位驻会,带来6万多个招聘岗位,其中包括国内200多家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堪称年度招聘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校园招聘活动。
作为东道主,二工大招生就业处处长经晓峰正紧张筹备展会。他介绍,沪上各大产业集团都组团前来,世界500强企业中近50家跨国公司也均出场,还有发展势头良好的大型民企。“在大学生中,以往那种‘重国企、轻民企’的观念已经逐渐淡化,这其实也是毕业生就业观日趋理性的表现。”
选“地方”,跟着专业和生活走
更倾向于在一线城市工作,还是去二三线城市?一周前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大型秋季招聘会现场,两位应届毕业生的回答颇具代表性。
上海海事大学英语专业的阳彩丽认为,一线城市发展空间大、工作机会多,能让自己开拓眼界、快速成长。与小阳不同,上海理工大学金融专业的小刘同学认为,一线城市固然有其优势,但是相对较高的生活成本也不能忽视。现在很多二线城市同样发展迅猛,比起一线城市还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小刘说:“不纠结于几线,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她理想中的就业地点是离家比较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