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高中毕业证样本信息网!

网站手机版 今日更新

如何既“去产能”又“保就业”


  尽管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稳中有忧,去产能中的职工就业安置仍是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去产能过程中职工再就业的现状

  1.重点地区就业安置任务繁重。根据国务院2016年初制定的去产能方案,未来3-5年预计将直接影响180万名职工就业,其中钢铁行业涉及50万人,煤炭行业涉及130万人。从全国各地区情况看,河北、山西、东北以及西南等去产能重点地区受影响职工规模较大。河北省到2017年底受影响职工人数约为54.7万人,其中钢铁行业42.6万人、水泥行业6.5万人、平板玻璃行业5.6万人;山东、山西两省到2020年受影响职工人数分别约为19.3万人和13.8万人;东北三省到2020年受影响职工人数合计约为18.5万人。在部分资源型城市和产业相对单一的地区,特别是钢城、煤城,由于产业单一、就业渠道狭窄,就业安置难度更大。

  2.多渠道帮助职工再就业取得一定效果。按照国务院以及人社部、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有关去产能的政策文件,各地正积极制定具体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多渠道安置受影响职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就业扶持政策惠及去产能企业的在职职工和失业人员,有利于其尽快找到新的工作岗位;二是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企业内部安置,按规定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积极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三是有意愿创业的去产能企业职工和失业人员,均可享受创业扶持政策,以成功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四是实施内退和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政策,使许多年龄大、体弱多病、就业困难的职工得到兜底帮助。

  3.受影响职工再就业难度较大。去产能企业职工一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且技能单一,以男性和本地户籍职工居多,再就业难度较大。去产能企业职工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有的企业职工平均年龄接近50岁。由于行业性质、企业所有制类型等因素,煤炭企业的“40、50”人员占比通常比钢铁企业更高。去产能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多为中学及以下水平,学习能力较差;长期从事某一工种,技能单一,难以满足新岗位的技能要求;多为本地户籍人员,家庭和社交圈均在本地,跨区域就业意愿较低。由于工作环境问题,很多一线职工深受职业病困扰,体弱多病、家庭负担较重,转岗转业、就业创业极为困难。不少国企职工对企业还有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对国有身份有较高预期,对分流安置的岗位有较强的攀比心态,积极主动意识较差。上述一系列因素,都严重阻碍了去产能受影响职工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