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批“95后”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踏入社会。较以往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记者日前走访各大学校园,发现“95后”们普遍把就业当作实现自我的途径,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心态之一:待遇可以缓缓 成长才是关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张亚丽即将回到家乡——河南西峡县的一所高中,去当化学老师。“尽管待遇并未达到预期,但在我看来,待遇可以缓缓,能学到东西、获得成长更重要。如若不然,我可能也不会在乎这是不是铁饭碗,会选择辞职。”张亚丽告诉记者。
相比待遇,这届毕业生更看重单位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的发展空间。
心态之二:找工作的意愿并不是特别强烈
多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表示,“慢就业”是这届“95后”毕业生的显著特点。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王帅告诉记者:“相比往届毕业生,他们找工作的意愿并不是特别强烈,有些同学已收到招聘单位的录取意愿,但他们并不着急签约,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明年7月即将奔赴爱丁堡大学深造的青岛农业大学插画专业的毕业生纪悦琪也没有闲着,她选择利用一年的间隙时间给自己找一份实习工作。目前已收到几家对口企业的意向,但她打算仔细对比后再做决定。之前有过一段实习经历的她对工作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除此之外,纪悦琪希望工作时间相对有“弹性”,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看书、旅游、创作,给自己“充电”。
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高兴打算毕业典礼后回家边找工作边考公务员,“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坚决不去。”高兴告诉记者,身边像他这种没找到工作的同学并不在少数,正式签约的只有三分之一。
心态之三:敢于挑战传统模式
“95后”的孩子似乎更加灵活、多样化,敢于挑战传统模式。他们不仅有诗和远方的内心世界,还有将梦想付诸现实的行动力。
青岛农业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焦睿哲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即将出征重庆。1996年出生的她自中考结束那年后就参加了多次义工工作,而2015年去贵州镇宁一所大山里的小学支教经历,则坚定了她毕业后服务西部基层的信念。“山里生活艰苦,却有着淳朴的民风,孩子们最初会有些怕生,但熟悉之后都会对你打开心扉。”她告诉记者。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炼自己的意志。”焦睿哲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三年后跨专业、跨学历考研。她说:“凭我现在的专科学历找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容易,但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比较难,人还是需要‘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