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和忙于投简历、面试的毕业生不同,有这样一群“待机族”。毕业之后,他们给自己几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选择游学、做义工、实习,或者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这样的做法被称为“慢就业”。
【什么是“慢就业”?】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有820万人,95后毕业生将开始走向职场。相比80后、90后毕业生,95后毕业生求职紧迫度明显降低,呈现出“慢择业”现象。
【为何选择“慢就业”?】
1.就业形势严峻,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2. 毕业生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
3. 准备自己创业
4.“要考研”、“想做自由职业者”等
【慢就业是一把“双刃剑”】
“慢就业”可以让年轻人认真制定未来规划,提高就业质量,为他们提供缓冲期。但是,如果盲目出行或宅在家中无所事事,也可能会使“慢就业”成为“啃老”的遮羞布。
【怎样正确看待慢择业】
1. 对于“慢择业”现象,社会应给予“慢择业”者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2. 政府和社会要采取更多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为他们发挥一技之长的就业机会。
3. 落实普惠政策,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缩小行业差距。
【国外青年就业观】
“慢就业”在国外早已不是新鲜事,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选择过“间隔年”,即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游历、参加志愿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
美国
大部分美国大学生对毕业求职拥有一颗“平常心”。对他们来说,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独立养活自己,不再依靠父母,才是最重要的事。
德国
德国青年并不认为只有考上大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德国青年自主意识很强,在选择职业时,他们非常重视工作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相投,而不会过分在意能否通过这份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法国
工资仍然是吸引法国年轻人的最重要因素,但其他因素也影响着法国年轻人的求职方向。在同等职位的条件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最有趣”、“最讲道理”甚至“最国际化”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