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是我国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为真正解决“技工荒”,学界、业界呼吁从改变就业观念的根本入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校企合作开辟广阔新天地。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比例不足6%。与之对应的是,高级技工的市场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技工学生普遍就业前景乐观。
记者调研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职业教育“二等公民”地位尚未根本改变。从事职教多年的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钟江生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不足和风险,是职校生源与未来岗位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吉安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晓园也认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司空见惯,家长和学生长期将职业教育作为升学的最后选项,导致生源质量不高。
长期关注技工问题的浙江国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乃科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专升本比例,以及中职生升学高职比例仍然偏低,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素质下降。
二是产教未能实现紧密融合。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虽然普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但能建立长久稳定合作关系的不多。
前几年,吉安职院与当地一家企业开设订单班联合办学,企业在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实训基地、设奖学金,但毕业时一个班只有2人到企业工作。钟江生说:“企业竹篮打水一场空,自然缺乏后续合作办学的动力。”
三是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学校‘关起门’来教书,企业怎么会吸收没有实践经验、技术落后的学生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处长向云认为,企业技术更新快,但一些职校教育却跟不上节奏,落后的教材、久未更新的硬件都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发展。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首席技师赵郁也有同感。他说,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学设施设备等“硬实力”普遍增强,但课程设置、师资、综合能力等“软实力”不见起色,这造成职校毕业生整体素质并未和国家的投入成正比。
四是技工待遇、发展空间普遍受限。据一名基层高级技工透露,技术工人与干部、工程师相比,在收入、待遇和地位上相差甚远,因此许多技艺技能较强、知识水平也不低的高级技工无奈选择了“以工代干”。江西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尹宪章表示,在大部分公司,技工就算评上了高级技工,只会在待遇上与普通技工有所区别,但没有行政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