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权利被侵犯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保护创新的问题。只有学校依法办学,用人单位依法招聘,国家依法保障创新、创造,才能有效地构建出一个各自的权利都得到保护,同时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近日,陕西数百名大学生利用暑期参加爱心支教活动,却经历了一场“闹剧”——主办方非但没有相关资质,竟然还开起收费性质的辅导班,引起公众的一片哗然。
事后,相关高校先后发布通知,提醒学生不要参与此类组织;集中出现该事件的陕西省汉中市教育局也立即采取行动,对涉事企业的各辅导班教学点进行了查处和取缔,防止大学生与家长的权益受到进一步侵害。
虽然如此,“假支教”背后所折射出的大学生权益被侵犯的问题,却依旧值得关注。
侵权乱象丛生
其实,近几年来类似这样的事件并非少数,甚至涵盖兼职、知识产权、就业等多个领域。
7月20日,武汉一女大学生爆料,其以“兼职模特”的身份参加湖北生态旅游小姐大赛,本来应该得到和主办方签订合同的有偿报酬共计2000元,却未获结算,与她具有相同情况的大学生共计百余人;
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李恒2012年在校研发出一种“高空喷淋降尘系统”,并申请了专利,随后依托该专利开始了创业,但在去年却遭遇了侵权,专利被武汉某环保公司模仿,随后他走上了维权路,这一维权案也登上了2016年武汉市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
不久前,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自考毕业生王亚玲参加四川省公务员考试,报考巴中市平昌县司法局,通过笔试进入面试,在资格复审时被通知专业不符。该市人社部门对于本科层次的招录要求为“法学类”,下面有法学、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监狱学四个专业,而没有“法律专业”;
……
这些仅仅是媒体报道出来的少量事件,仅只是众多类似事件中的冰山一角。
“很多学生在大学里遇到侵权事件,可能只是在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曝光,然后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进而形成舆论监督的压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一般的侵权事件已经不能够引起媒体的关注了,比如前面所述的“假支教”问题,如果不是因为有“暑假”这个时间节点和事件本身也较有新闻点,可能学生不管在怎样的平台上呼吁,都无法得到媒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