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增长,被代表,长了领导的面子,却苦了员工的底子。
网络上总是有层出不穷的新鲜词语,大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而最近最为热点的莫过于新词“被”出。始作俑者是“被就业”的横空出世:今年的7月,某网友在互联网上曝光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所在学校就和一个不知名的公司签订了关于自己的就业协议,而且通过这样方式就业的学生还很多,而事实是这些学生一直就没找到工作。“被就业”此事一出,顿时哗然,不少人都在指责学校的功利思想。
自然,本文不是讨论高校毕业生“被就业”当中的神奇现象。但聚焦职场,细心的你也会发现,上班族都有可能处于随时被动、随处被动的环境和局面。提倡主动强势似乎显得有点落伍,而“不知不觉突然被动”真大行其道。神不知鬼不觉,你就有可能变得“被动”。
工资“被增长”,可以说是目前职场中日益盛行的事情。不少公司领导在年度汇报中,都会以不同方式加上一句:本年度员工收入得到比较大的增长,员工满意度达到一个新的标准。这时,台上说的口沫横飞,台下听的却是一头雾水。不少人都在问:真的涨过了?怎么我的还是原来的标准?是不是别人都涨了,就剩我一个人?由于公司是禁止相互打听工资的,所以不少人只能打掉门牙和血吞。结果是长了领导的面子,依然苦了员工的底子。回到家中,当身边人问起传言贵公司普涨薪水,给予的只能是一阵阵苦笑。
赢利“被提前”,则是公司财务报表里面经常会出现的伎俩。原本预估需要三年才可以达到的盈亏平衡点,突然一年之后就立刻达到。真的是“公司整治实力”超群?其实,只是将资产折旧速度加快,或是将好几个团队一下子变成外包编制,将人力资本转为营销支出,等等,于是,资本市场惊为天人,上层集团褒奖不断。而各种道理,明眼人都知道,大家伙都不说,皆大欢喜,善莫大焉。而埋怨的只是被人束之高阁的张张真实数据和始终不明就里的底层员工,反正舞照跳,马照跑,诚信却已被故意遗忘得一干二净。
意见“被代表”,更是在公司中司空见惯了。不少经理被问起“属下员工对你的决定是否支持的时候”,几乎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问过了,都说不错”,回答得坦然自若。真的是个个都调查到位吗?真的每位下属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真的没有在外界和人为干扰下了解到最确切的反馈?答案自然不是这样。经理人最可怕的就是根据过往经验的判断和臆断,一言盖堂,下不能怒,强势之下,基层的意见只能“被代表”,一切的结果只能“被同意”了。
更有甚者,在公司里面随便作个总结、作个报告,都写上“大家普遍认为,各部门都纷纷表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在不少人眼中,调查权是“我有调查的权利,但我可以不使用”。嘴上虽然说是强调沟通,但实际上却不想因为沟通而产生的“成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终真相被蒙尘,谎言却是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