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高中毕业证样本信息网!

网站手机版 今日更新

淄博金山中学毕业证样本


淄博金山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基本内容而立之年的回顾  在齐鲁大地,古淄河岸边,大山的怀抱中,塔吊成林,球罐成群,这里有一个蜚声中外的"石化城"。近几年,一所现代化的企业办学校,越来越吸引了淄博市、山东省教育界的目光,在石化系统更是声名鹊起,她就是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子弟学校。  2002年5月,十建学校将迎来她的第三十个生日。而立之年的十建学校,已是一个办学水平一流的"省级规范化学校"。她如今拥有2700名师生员工,有义务教育和高中两个校区,学校占地面积100余亩,总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配备78间普通教室,4个音乐教室,4个美术专用教室,9个理、化、生实验室,2个语音室,3个微机室,3个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拥有的大型现代化体育馆和塑胶排球场,具备承办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的条件。学校建立了局域网,并开通Internet网与社会各界建立了联系。  这一切都是令人骄傲的,面对眼前的美丽校园,回念三十年风雨历程,怎不让人感慨万千。谈起学校的创业,第一任负责人、如今已83岁高龄的谷源芳老人激动不已,他扳着颤抖的双手、如数家珍地一个个回忆着当时仅有的几名教师,一边还感叹着:"不容易啊,真不容易,我们完完全全是白手起家呀!"  "把十化建学校办成一所一流的现代化学校,让学生们在这里能学有特长,得到全面提高,让公司满意,让家长放心。"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十化建学校现校长张有蔚如是说。  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那峥嵘岁月,追寻着几代人艰苦奋斗的足迹,会获得怎样的教益和启发呢?。  创业维艰(1972--1981)  十建学校的前身是山东省化学石油建设公司子弟学校。1970年,化工部第二建设公司(简称"化二建")分建山东,成立山东省化学石油建设公司(称"山化建")。1971年初,公司安排吴珊珊等在合成氨厂(今齐鲁第一化肥厂)施工现场的临时工棚内,给自带小凳来的职工子弟上课,算是写下了公司"教育"这两个字。之后,借用氨厂子弟学校教室正式招收了小学5个年级的100多名学生,任命谷源芳为负责人,分散在附近农村及氨厂学校的教师吴珊珊、杜兰运等也集中到了一起,开始了自成体系的教学工作,化建学校初步成型。  1972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平凡而又是让人不能平静的日子,我们的学校在"抓革命,促生产;先生产,后生活"的革命口号中诞生了。在公司504基地的西南部,面对汤汤淄河,背依郁郁青山,几间平房组成了一个院落--化建学校有了自己的校舍,5月11日,公司正式下发文件,成立"山化建子弟学校领导小组",任命了以盛学礼为组长、谷源芳为副组长、纪在学为组员的学校领导班子,9月29日,正式任命盛学礼为山化建子弟学校校长,谷源芳、纪在学为山化建子弟学校副校长。从此齐国古地上增添了一所新的学校--"山化建子弟学校"。  可是,这是怎样的"学校":没有教学设施,没有校园,没有操场--甚至你在院子里要找一块几平方米的平地都很困难。当时的生活基地根本就是一片瓦砾,到处是施工现场,职工家属都分散寄居在周围农村,谁都没有自己的家,在生活区,学校这些平房,已经是最大的一片建筑群落了。  更困难的是教职员队伍的组建。从山西"分家"过来,学校、医院是最后一批,这时"娘家"似乎已醒悟过来,留住学校,坚决不分家。盛学礼校长多方奔走,四处招兵,下放到施工大队中劳动而随迁到山东的原学校教师,自然是当然的人选;又在转业军人中抽调了潘子华、郑清敏等来校任教,总共也只有9名教师。期间,公司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终于,独立的"化建学校"开学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学校历史上最动人的场面:仅有的几名教师和几个退伍军人,手里拿着小黑板,各带着十几个孩子,或在工棚里,或在大石的背风处,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过来人都知道,孩子们多数时间并不是在读书--琅琅书声比起机器的轰鸣总是显得那么微弱--他们经常跟在平整校园的推土机后面,不时喊着:"又挖出了一个坟墓!""又推出一块石碑!"  这就是当时的学校,真有点不堪回首的味道。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30间漂亮的平房惹人注目地矗立在了化建基地的最高处,当年,即开设了小学、初中、高中班,从小学至高中、学生总数400多人、初具规模的化建子弟学校逐步形成。  之后,公司从其它部门抽调了单黎娜等同志来校任教,并于1973年接受了一批"工农兵学员",基本解决了老师"全能"的局面,学校已能够开全开足中小学全部课程。1974年,在公司的强烈要求下, 解建业、刘守敬、丰怀敏、刘丽丽、程素芳等17名中师毕业生分配到化建学校,很快就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力量。  1974年,化建学校为社会输送了首届高中毕业生27人。这里面有后来成为北京国安足球队领队的杨群,总公司人教部副主任高滨。  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国家穷,公司穷,学校自然不会富裕。经费少得可怜,但当时的创业者们不怨天尤人,而是自力更生,副校长邰峰组织了王西岳等同志,利用国家对校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办起了校办厂。他们去青岛、下浙江、回太原,筹借资金买原料、进设备,先后建起来粉笔厂、印刷厂,并很快打开市场,产品远销胶东地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公司不断加大对学校的投入,1974年,第一座办公楼拔地而起--这也是当时整个生活区的最高建筑,并相继购进一批教学设施,购买仪器和实验药品,教学条件在不断改善。1978年,中学教学楼竣工,使学校向正规化迈进了一大步。学校号召师生自己动手,这年下半学期,整修了一间化学实验室,购进了1500元的仪器、药品,学生终于能够10多人围在水泥台上进行化学实验了,其间,分配到学校13名大中专毕业生。  到1981年,教职工增加到77人,同时,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的管理,充实了学校的领导班子,在盛学礼(校长兼书记)、刁有衡(书记)、杨富全(书记)等的领导下,学校管理逐步完善起来。邰峰、法登珠、张汶全、王歧钰先后担任副校长,学校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步入正规。  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得到很快发展。从1977年到1981年,共培养出初、高中毕业生1698人,在维护公司生活区的稳定、健康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到1981年这段时间,共有15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1981年,山东省教育厅批复,下发文件:《十化建学校教育教学部分划归淄博市教育局管理》。是对十建教育者艰苦创业的鼓励,也是对十建学校办学水平的肯定。  十年磨剑(1982--1992)  1982年,盛夏,对十建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工来说,却如同一个既漫长又寒冷的冬夜--这一年高考失利,升学率为零。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公司领导几乎"震怒",甚至不时有"子弟学校别办了"的风声传来。学校声誉一落千丈,学生外流现象逐渐增多。似一块重重的铅石压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心上,沉甸甸的透不过气来。  面对"耻辱",十建学校没有垮掉。王歧钰为首的一班人经过学习、讨论,开始认识到:企业办学和地方政府办学的差距,主要不在资金和设备上,而是在师资水平、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上。有远大的目标,有漂亮的大楼,有先进的教学设施,都是远远不够的,最要紧的是,必须有一流的教职工队伍。  于是,队伍建设被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和中心,得到强化。  在大量学生外流削弱应届毕业生应考能力的情况下,吴姗姗老师被调整担任了1984届毕业班的班主任,校领导大胆起用张有蔚等年轻大学生到重要岗位。他们密切配合,拧成一股绳,迎着困难上,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在参加高考的17名学生中有5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暂时扭转了学校的被动局面。  但,学校要发展,必须有长久之计。 "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是割除顽疾的第一刀。过去,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潮影响下,领导、老师把眼点放在高三,把希望寄托在少数尖子生身上,把好教师集中在高三,把课程集中在必考科目,相对削弱了其他年级、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生基础没打好。少数尖子生没抓上去,多数学生处?quot;被遗忘的角落",形成恶性循环。  为此,学校在人事安排上加大改革力度,下决心革除人浮于事的现象、改变承担任务不均衡的现象;注意了力量搭配,能大循环的大循环,能小循环的小循环,人员相对稳定。  加强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新毕业的大专、中专生,一律从小学教起,本科从初中教起,取得经验后逐渐跟上高年级,形成一条龙的管理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夯实基础,使教学转入良性循环。  毛泽东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没有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对青年教师居多的情况,学校下决心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建立强干的教师队伍。十年来,从外地区,外单位引进了一批年富力强、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以他们的好经验、好作风带动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管理,使之逐步向科学化迈进。经过几年摸索,形成了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1988年制定了《教学工作常规》,对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教育规律与教学原则的运用等做了详细规定,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之后,一并执行淄博市教育局、山东省教委下达的《教学常规》,使学校的常规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为调动教师积极性,在参考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和奖励机制,从德、业、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查。  这个期间,公司对学校建制进行了改革,领导班子也经过几次调整。1980年,子弟学校分为子弟中学、子弟小学。1983年,公司成立教育中心,统一管理小学、中学、技校等。1986年初,中、小学又合并建制,合称中石化第十建设公司职工子弟学校。王岐钰任校长,山东省优秀教师王锡源任党总支书记,郭弢、姜炳谟两位专家型教师被任命为副校长,主管中学日常工作。从此这所企业办学校有了更多的教育本色。  师资队伍也有了较大改观,自1987年至1991年分配到学校大中专毕业生57人,至此,学校中学部有专职教师92人,其中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44人;小学部专职教师62人,有大专学历的8人,中专学历44人。随着队伍的年轻化,学校加大了培养提高青年教师质量的力度。首先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对他们进行职业荣誉感教育;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加强与地方及兄弟学校的交流,请高级教师吴珊珊、周长进、姜炳谟等举办教育教学讲座,从1998年开始,实施旨在培养后备力量的"以老带新"计划,为年轻教师的尽快成长铺路搭桥。  几番努力,学校有了一只数量足够而又稳定的教师队伍。吕春梅、张有蔚、张尧强、滕照乐等分别被授予淄博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吴珊珊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的荣誉。  队伍建设带来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988年之后,高考升学率连年提高。1992年,以王竹报担纲的一群年轻人,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形成了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高考升学率达到80%以上,跻身淄博市"强校"之列,获得淄博市"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被授予淄博市"教学先进单位"称号。  十年磨砺,在十建学校庆祝建校20周年的时候,学校才真正从十年前的阴影中走出来。  走向成功(1993--1997)  1993年,国家教育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组织学习〈教育过程中的效率循环与后进生的转化〉文章的通知》和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系列文件。  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进行全面反思和深入思考。十建学校也在思考和探寻。无论地域特点,还是生源条件,企业办学校都是无法与地方学校竞争的,十建学校的决策者经过反复论证,考虑到自己的优势--早在1990年就被命名为"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酝酿着一个新的思路--"素质教育立校,特色教育强校"。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全面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宗旨,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龙头,以艺体教育为两翼"的指导思想。微机、音体美等以前坐"冷板凳"或只是当点缀的科目成为发展重点。  争取到公司的支持,学校首先加快了硬件建设的步伐。继1992年10月办公楼竣工后, 1993年,又先后对教学楼、综合楼进行了维修,教室进行了装修;投入大资金购入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各种先进教学实验仪器,配备高标准的体育器械。1994年11月,图书实验楼正式投入使用。1997年安装微机"486"、"586"各48台并联网。办学条件逐步走向现代化。  1995年,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公司任命王竹报为副校长、宋杰为工会主席,对学校科室也正式确认并任命了负责人,到1996年,解建业调任子弟学校党总支书记,学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以老带新""师带徒"活动也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为加强特色教育,成立了体卫艺科,学校有一名副校长分管艺体工作。学校先后成立了男女小学、初中、高中6支排球队、田径队、男子篮球队、男子足球队,音乐、美术教学也建立导师制度,分别由学历达标、专业对口的固定教练员指导训练工作。  继1991年学校成功地承办 "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首届排球赛"、1992年6月承办"淄博市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又承办了淄博市"希望杯"排球选拔赛、淄博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沙滩排球赛等比赛、淄博市艺术教育现场会等。学校排球队先后到过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北方交大等高校进行交流比赛,开阔了眼界,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知名度;山东工艺学院、山东师大等学校的音乐、美术专家、教授被请来授课指导。在高考中,十建学校音体美特长学生的录取率逐年攀升,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开始录取。  不懈的努力赢得的当然是骄人的成绩。1996年,以朱以才为组长,关丙卿、张广华分任一、二(文)班班主任的高三年级组全体同志,不畏困难,相互配合,以93.8%的高考升学率把十建学校定格在淄博市同类学校"第一"的位置上。1997年,老教师单黎娜率同一群年轻人克服生源等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的困难,与体育教师积极配合,发挥自己的优势,落实学校"特长培养"思路。高考中,赵勇同学以排球特长和文化课的优异成绩敲开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几代十建人的梦寐以求终于成为现实!十建学校开始真正为社会所认可。  1997年9月,学校首届首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首届职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转变观念,特色兴校"的基本方略,对师生员工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  这一年,教工队伍扩大到230多人,学生近2000人,小学、初中的毕业率均达到100%,教育教学科研、党政工团等诸方面工作都获得淄博市、公司有关部门的表彰。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卫生及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淄博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等殊荣纷至沓来。  与时俱进(1998-- )  1998年6月,淄博市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张有蔚被任命为子弟学校校长。接手的学校似乎已发展到了顶峰,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学校同公司一起承受着阵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何去何从?中学高级教师出身的他深黯教育之道,上任伊始便成竹在胸。  通过职代会,确立了"上规模,上档次,创建省内一流学校"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在保证现有升学率并能有所提高的基础上争创名牌"的办学思路。  20世纪末,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发了中国教育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为适应中国基础教育已变化了的新形势,为学校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本色,也是为了加强队伍建设,重定校训:"育德行,养正气,求创造"。  学校开始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阶段。  教职工队伍建设永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对教师提出了"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要求,启动了以铸造"师魂"为根本、以锤炼"师能"为目的的"名师工程",并制定措施,鼓励教师进修。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中,提倡教师"做教练,不做保姆",在班级管理中,要求教师做导师,不要做包工头。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用期望目标鼓舞人,用人格力量感召人,用民主管理凝聚人,用激励和竞争机制推动人,用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人"的管理思想,逐渐形成了办学特色。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观、人才观,注重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近年来,一批学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要发展,关键是改善办学条件。  校领导争得公司的政策支持,奔赴各项目部请求对学校的支持,筹集资金,为教师配备微机,建成了校园网。网络安装教育教学信息库、素材库和现代办公管理系统,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纳入了计算机管理范围。所有工作需要的行政人员和每位教师参加计算机培训考试合格的,均配备一台计算机作教学、科研和工作用,全部能通过校园网访问因特网,教师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学习、提取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和进行网上交流。投巨资建成高标准的体育馆和塑胶排球场。  学校己形成一套目标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网络,有一套目标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保证了学校能有序、规范地工作,保证学校工作目标和计划的有效实施,在学校工作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为了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交流与合作,"淄博市高中校长联谊会"在我校召开,是鼓舞,是鞭策;苏州大学、中南林学院、石油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相继挂牌,确定我校为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2001年7月,学校领导班子重组,张有蔚任校长,解建业任书记,王竹报、宋杰、朱以才、蔡书荣任副校长。并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教师充实到管理岗位上。  学校于2001年9月改扩建了高中校区,面向地方招收学生,成功地走?quot;上规模"的第一步。  2002年元月,学校开始以模拟法人资格自立运营。  拂去尘烟,肩负重托,我们以昂扬斗志、蓬勃精神走在新世纪新教育的康庄大道上。借重公司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帮助与指导,学校将进一步对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十建学校人将用青春和汗水、智慧和毅力、追求和奉献的人生境界,以与时俱进的追求精神,实现学校的历史性超越与嬗变,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勇于创造,不辱使命,把十建学校办成当之无愧的精英沃土、人才摇篮

上一篇:泰州第二中学毕业证样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