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贺昌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校情概览
2004年,在吕梁市委、市政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规模发展”精神指导下,贺昌中学与原离石区高级中学合并,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有教学轨制24轨,教学班级72个,在校学生47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4533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9984.17平米。 现有教职工389人,专任教师279人,其中高级教师93人,中级教师118人,有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人,省级教学能手12人,市级教科研专家库成员20人,市级中青年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2人。中青年在教师队伍中占有极大比重,已成为学校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投资了1000余万元,建成了双向控制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新增现代化教学仪器3套,添置图书10余万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设备齐全,教室全部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贺昌中学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秀的历史传统,全新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优质的教学资源,显著的办学力量,良好的社会信誉,成为吕梁山上一所有巨大影响力和特色示范作用的高级中学。
校长简介赵清明,吕梁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2012年6月至今担任山西省吕梁市贺昌中学校长。1987年山西大学教育系毕业,从事高校教学工作17年,中学行政管理7年。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山西省吕梁市贺昌中学校长,吕梁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中学教育管理等研究。曾主持、参与省级以上研究课题多项,在《高等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山西省吕梁市贺昌中学65华诞庆典
2010年10月10日上午10时,山西省吕梁市贺昌中学65华诞庆典暨文庙修缮竣工祭孔仪式在贺中西校区举行。
吕梁市贺昌中学简史吕梁贺昌中学建校65周年,以我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贺昌烈士英名命名,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省级示范高中。
创建(1945-1949)1915年,据离石县志记载,离石高等小学堂改名离石县立高等小学校,校址在今贺昌中学文庙院内。1918年,贺昌在此就读。 1927年,离石县私立初级中小学在文庙内兴办,城内人傅秉雄任校长,挂牌“离石中学”。七七事变后被迫停办,1943年后又开办两年。 1945年9月,抗战取得全面胜利。政府利用日伪中学的基础,筹建了晋绥建新中学(意为“建设新中国”)。晋绥解放区战犯调查委员会委员、离石县议会副议长刘菊初任校长,史立言任副校长(兴县人,主事),专属教育科长薛子达兼教导主任。 1946年3月,学校正式开始上课。县志记载有学生60余名。后经考试分为两个班:中一班、中二班。 1946年后半年学校扩建,向北面发展。学生增加到200余名。前院增加了中三班,后院新开了师范班,后改为干部队。这一时期有些革命老同志倡议为纪念贺昌革命烈士,将“建新中学”改为“贺昌中学”,经贺龙司令员(另一说王震)建议,晋绥边区公署决定,通令学校改名。“建新中学”于1946年8月15日正式改为“贺昌中学”。 1947年春土改开始,学生被分为三支进行减租减息运动。回校时已到农历5月,为避国民党敌机轰炸,学校搬到枣林进行学习大约一个月。6月,因“抗旱避荒”和防空备战等原因,学校暂时停办。师生投入解放战争中,男生参军参战,女生大部分到战地医院当护员。 1948年9月遵照上级意见学校复课。贺中在大武复课开学。复课后与贺龙中学合并称为“贺昌中学”。校长仍为刘菊初,柳云为副校长兼党委书记,景子彦任教导主任。1949年6月,贺中从大武搬回离石城内原校。根据当年3月晋绥边区教育会议确立的中等教育的任务,中学主要是培养一批教师骨干及对区、乡干部进行文化补习。1948年招收的师范生与两个专署办的示范班合并,又招收了部分插班生,学生约100人。另又接收南下干部家属青年妇女队2个。约200人。文化干部补习班一个,一年中学班一个。附设干部子弟学校,继续完成教育任务。 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太原市正式成立, “贺昌中学”改为“山西省立贺昌中学”由省政府直接管理。